您的位置:首页 > 品牌人物 >
唐文玲:“60”后敬老院院长用担当做好夕阳红光的“掌灯人”
来源:  2023-10-20 10:15:41  (编辑:)

随着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与程度加深,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变得愈发迫切。基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相对不便等现实特点,对于农村养老机构而言,头部领导的决策与担当尤为重要。在浏阳市枨冲镇敬老院,有这样一位“60”后院长,她扎根在养老一线,即便退休之后仍坚持返聘,用爱与担当庇护着农村特困老人群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以爱为家

“60”后敬老院院长打造温馨“避风港”

查阅台账、清理药品,这是唐文玲作为浏阳市枨冲镇敬老院院长每天需要重复做的事。在来到敬老院之前,唐文玲曾任浏阳市枨冲镇民政办主任,2015年开始兼任浏阳市枨冲镇敬老院院长,今年是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也是她退休返聘的第三年。住在这家敬老院里的老人主要以特困老人为主,自费寄养老人数量并不多。

图片

八年前,唐文玲刚刚接任院长时,敬老院的条件设施十分简陋,空间狭小,管理模式硬化,很难满足老人们的养老需求。面对这些情况,原本从事民政工作的唐文玲明白,要想把敬老院建设成让老人产生归属感的“家”,首先得从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我们做了一个重点项目,把后面的扩建了一下,变成了一个四合院,整体的环境有很大的提高。”唐文玲表示。

图片

除扩建敬老院外,唐文玲还对老人们居住的房间进行了翻新改造,单间使用面积更大,装潢更新,老人们也住得也更加舒心。今年,唐文玲已经在敬老院内加装了医用规格电梯,接下来还将对敬老院的地面进行整修,全面铺设防滑胶垫。

图片

“因为有好多老人脚有问题,为了老年人的上下楼方便,所以特意安装了电梯,让他们住在这里更加舒适,上下楼梯也更加安全。”唐文玲表示。

因为年事已高,敬老院里老人们伤风感冒的情况时常出现,面对院内有限的医疗条件,唐文玲还创建了医疗室,安排专人管理,储备上日常所需的基础药物,并且与浏阳当地四家医院签订协议,以防老人有突发状况发生。

因为缺乏运动,敬老院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手脚开始丧失活动功能,唐文玲便开始思考如何让老人们“动”起来。开始的时候,唐文玲组织护工陪伴老人们在院内开展运动,打球、跳绳应有尽有,之后还创建了手工室、书画室等活动室,让老人们能在里面做手工、写书法,帮助老人消遣敬老院中的漫漫时光,同时也锻炼老人的手部活动能力。

图片

在管理敬老院的日常运作之余,唐文玲每天还会抽出时间巡视院内老人的身体状况。在敬老院二楼最里面的房间居住着一位彭姓奶奶,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彭梅英是抗美援朝战士的遗孀,她的听力几乎完全衰退,最近一两年身体也不太好,平日里唐文玲对老人也会特别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唐文玲已经把这些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添置鞋袜被套、巡房时根据老人实际情况送一点小礼物等,这些细节唐文玲都会考虑到。住在敬老院三楼的张嗲是一位退伍老兵,早年间因中风手指逐渐麻痹,每次唐文玲去探望张嗲时都会特意带上两个核桃送给张嗲把玩,同时亲手教张嗲手指操,帮助张嗲恢复手指活动。

图片

如今,在唐文玲的管理下,枨冲镇敬老院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去了,精神世界也日渐富足,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于养老事业,唐文玲也提出来自己的看法。

“养老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需要社会的参与,要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来参与这件事情,养老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做好的事情,要很多很多人来参与。”唐文玲表示。

图片

唐文玲的坚守与付出驱散了敬老院的孤独与寂寞,让人情与热情在这片土地滋生,让关爱与温暖守护着每一位长者,守护着他们心中的“家”。

在敬老院里种菜养猪,您听说过么?同样作为“60”后,浏阳市沙市镇敬老院得院长汪良秋在院内实施了“养殖”加“养老”这样一种新颖的运营模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沙市镇敬老院院长汪良秋的故事。

“硬件”“软件”两头抓

开创“养殖+养老”新模式

来到敬老院之前,汪良秋曾在浏阳民政办任职,期间在沙市镇敬老院跟随老院长学习。在2012年,汪良秋成为沙市镇敬老院院长,这一干就是11年。

沙市镇敬老院是镇上唯一一家公办养老院,目前,沙市镇敬老院入住老人共93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都是五保户,收入十分有限,汪良秋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因为人手短缺也需要时常活跃在一线,即便如此,汪良秋也从未松懈过安全把关,亲自检查老人们居住的房间成为了他每日必做的一项工作。

图片

汪良秋向记者讲述,敬老院从前主要依靠政府扶持,收入不高但膳食支出却越来越庞大。考虑到单纯依靠政府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越来越紧迫的财政压力,汪良秋想到可以探索一条新路子,将敬老院旁的区域开垦出来,把种植养殖和养老结合起来,以此减少一些敬老院的膳食支出,弥补一点开销。

图片

“菜园是2012年我过来的时候建的,原来是座山。种菜的老人基本上每天都要到菜园来打理,芋头今年预计至少有4000斤,南瓜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百五十几个,东瓜有九十几个,然后那边就是我们养猪的地方。”汪良秋告诉记者。

令汪良秋意外的是,这种模式的效益十分可观,敬老院的膳食成本减少,缓解了部分财政压力,院内种植养殖的蔬菜和家养猪,食品安全方面也能放心。同时,一些身体康健的老人们也可以申请自愿参与农务,做一些简单的松土、种菜的活计,既解决了菜园人手问题,又丰富了老人的生活、消磨了闲暇时光。

既要吃得放心,也要住得安心。这些年来,汪良秋重新规划了敬老院的环境建设与建筑布局,不断完善绿化覆盖、翻新维修房屋。在他的操持下,敬老院从当初进门就能看到建筑的荒芜到如今的绿植遍布,环境越来越优渥舒适,入住人数也越来越多,良好的管理受到不少老人的好评。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汪良秋认为敬老院最基本的功能是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这是打好经营基础的关键一步。于是,改进养老服务模式、把关好护理员的养老服务质量,成为汪良秋日常工作的又一重心。

图片

汪良秋要求护理员始终把老人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如果有老人突发身体状况护理员需要第一时间将情况进行反馈。同时,汪良秋还考虑到很多生活细节,时常叮嘱护理员,敬老院中有六十余位老人行动不便,需要护理员一日三餐送饭上门,对于不能自理、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除喂饭外,还需要护理员帮助老人进行身体清洁和衣物床品换洗。

在汪良秋的“软硬”两头齐抓的管理模式下,如今的沙市镇敬老院,“硬件”设施齐全,“软件”服务到位,老人生活安全、充实、幸福,不少寄养老人的家属平日里跟汪亮秋微信沟通时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敬老院的名声越传越远、口碑也越来越好。

“现在已经基本建成了1家市级社会福利中心、31家乡镇街道敬老院、1家公办医养结合机构、9家民办养老机构、82家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上建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浏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维表示。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有着像两位“60”后院长这样的担当与守护,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稳中向好持续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也将焕发新的生机。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龄品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0906116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