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品牌研究 >
持续擦亮“灵秀阳泉·康养城区”品牌
来源:  2025-03-28 14:21:20  (编辑:)

深耕“银发经济” 描绘“老有所养”幸福画卷

——城区支持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春风送暖,外出赏花游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山西省阳泉市城区南庄田园康养综合体项目的大棚内,鲜艳欲滴的有机草莓和西红柿、鱼菜共生农场吸引众多老年人前来感受田园气息、体验采摘乐趣。


  南庄田园康养综合体项目是城区聚焦“银发经济”发展,通过盘活利用近郊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和宅基地,打造的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主题研学、养生度假、旅居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基地。项目负责人梁凯介绍,目前,项目配套的5个果蔬大棚以及接待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康养餐厅已建成,老年公寓的样板间已经具备入住条件。整个项目建成后,可为周边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安度晚年的温馨家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康养产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增长点,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城区聚焦打造康养品质之城,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通过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健全机制、强力推进的方式,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不断盘活康养资源,完善康养要素,拓展康养路径,积极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为抓手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擦亮“灵秀阳泉·康养城区”品牌,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城区成功跻身首批全省养老服务模范县(区)行列。


  靶向施策 满足多元养老服务需求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发展“银发经济”,首先要丰富服务供给,提高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


  3月22日上午10时许,城区北大街街道青年路社区幸福食堂内,工作人员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洗菜、切菜、煎炒,准备迎接前来就餐的人们。上午11时左右,周边有就餐需求的老人相继走进食堂。“一顿午饭6块钱,家常可口、经济实惠、干净卫生,离家还近。” 81岁的刘翠英老人说。


  为让老年人感受到“民生温度”,尝到“暖心味道”,乐享幸福“食”光,近年来,城区加大“幸福食堂”建设力度,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突出抓好幸福食堂标准化建设、运营和监管,激发长久运营活力。同时,因地制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展上门送餐服务,不断拓展老年人用餐助餐“地图”,让老年人食有所依、老有所乐。


  目前,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51000余人,占全区总人口22%以上。面对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城区积极探索,充分挖掘辖区养老资源,盘活闲置资源,连续实施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项目,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先后改造建成了阳坡垴社区养老服务站、南煤社区养老服务站、晋东社区养老服务站、青年路社区养老服务站、义井村社融合养老服务站;完成了义井、小河、神峪、南庄等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档升级项目,并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城区辖区内共有6个养老机构,其中5个市级养老机构,1个区级养老机构;5个养老服务站、11个社区幸福食堂和13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涵盖了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从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到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从打造“健身、养身、修身”的健康生活模式延伸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购、助力、助行、助医、助聊等专业照护服务……在城区,老年人不再被动地等待岁月流逝,而是拥有更多选择,可以舒适自在地享受便捷贴心的晚年生活。


  科技赋能 助力康养产业推陈出新


  今年82岁的侯四兰老人是城区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区第一批“一键呼”智能养老设备的受益者,老人目前独居,这套设备可以实时为他提供安全监控、应急呼叫等多项服务。点击社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被纳入服务管理的社区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实时服务订单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个24小时服务平台可确保第一时间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反馈,有效提供“居家—社区—机构”有机融合的综合型、专业化养老服务。“通过‘一键呼’智能设备,我们社区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基础生活照料、紧急援助、精神慰藉、健康管理、事务代办等多项助老服务。另外,社区启动了‘益助银龄’长者服务项目,通过‘社区+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举办老年人集体生日会,为7名独居老年人安装了爱心门铃,为6名老年人安装了燃气报警器,让居民幸福可感可及。”市政府大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董殿英说。


  科技赋能,为养老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城区已启动实施了“中康爱邻里·虚拟养老院”项目,通过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搭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爱心商家”四级服务网络,整合多方资源,探索以“邻里互助+层级队伍+智慧终端+积分激励”为运行机制的互助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养老服务。项目于去年6月立项,并通过“1234”工作法(成立1个服务机构,建设2个服务平台,打造3支队伍,提供4类服务)落地实施。“智慧互助养老”将为实现居家养老、专业化养老提供有力支持,成为城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目前,城区以市政府大院社区为试点,完成全区首个“社区虚拟养老院”打造,“一键呼”平台已经完成搭建,对周边社区235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了探访建档工作,为全区70余名城乡低保户中的特殊困难老年人配备了“一键呼”智能设备。


  同时,城区联合中国电信阳泉分公司搭建智慧社区康养服务平台,在南山路街道阳坡垴社区试点开展老年人居家养老智慧监测,对接市民政局引进安装AI跌倒呼吸心率检测仪、烟雾传感器等智能设备,提升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打造智慧服务平台,聚焦老年人的医、康、养、食、购、行等需求,一方面将老年人的基础数据、健康数据、服务数据等进行数据融合,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智能应急体系、监测体系、看护体系、交互体系、认证体系等智能应用,实现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全面结合。”城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闫志虎说。


  完善配套 “银发经济”前景广阔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供给是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更是“银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走进全市重点养老民生工程城区老年福利中心项目工地,记者看到,当前项目边坡支护工程全部完成,主楼基础底板和负一层完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553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764.54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的老年人照料公共建筑,设计建设养老床位300张。项目建成后,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作用,借助项目北侧的城区防疫急救中心,探索康养医养融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服务模式。”闫志虎说。近年来,城区积极构建“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区“一镇一街一养老中心”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小机构、大功能、嵌入式”的一体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社区“15分钟便民养老圈”,着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多举措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精准“把脉”老年人需求,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城区以“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辅助器具适配”为改造目标,“一户一策”对家庭困难、高龄、空巢和独居等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针对老年居民多的小区,专门为老年人开辟健身空间和休闲区域;考虑到老年人视力下降、上下楼不便等问题,安装LED灯进行公共照明,并引导群众参与电梯加装;在小区铺设健身步道,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休闲散步场所……“从屋里到屋外,从农村到城市”的多维适老化环境正在城区逐渐形成。


  积极普及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同时,城区积极配合市民政局,在南煤社区养老服务站打造了适老化改造体验小屋,安装在客厅、阳台、卧室、浴室等多个区域的适老化设备,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前往参观体验。城区还积极把辖区老年人按照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分类,整合辖区养老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联合驻地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服务,并建立了茶艺室、图书室、瑜伽室等,每天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养老事业承载着广大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要着眼于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增进民生福祉,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眼下,以“银发经济”为抓手,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环境,从社区助餐到智慧养老,从产业培育到政策支持,城区用实际行动守护夕阳事业,打造朝阳产业。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城区的“银发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式现代化城区的民生底色将更加温暖。(于丽静 薄红贞)


      来源:阳泉日报





(责任编辑:恒雨)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龄品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09061167号-10